《錦衣衛(wèi)之刀與花》:紅黑色調的新國風浪潮
趙可卿
正值年末,一股紅黑色調掀起新國風音樂劇浪潮,《錦衣衛(wèi)之刀與花》(以下簡稱《錦衣衛(wèi)》)執(zhí)子入局,吹皺了上海音樂劇市場。
《南唐后主》《楊戩》珠玉在前,“群像加國風”已然成為劇伙音樂的創(chuàng)作舒適區(qū)。本劇《錦衣衛(wèi)》以明朝靖難之役為背景,融合搖滾、戲曲、說唱、武術等多樣形式,佐以巧妙奪目的舞臺設計,演花開花落,唱刀光劍影,為觀眾呈現(xiàn)一餐“雞腿”“配菜”皆備的全席宴。
紅幕拉開,皇帝欽點的促織大賽即將開始。典型的反英雄主義男主角風舞陽和梅霜花正如棋盤上的一分兩色,出身相似卻因生逢亂世人微權輕,不得以走向殊途。普天之下,遍地蟲鳴。何以得知誰是蛐蛐兒呢?或,何以得知誰不是蛐蛐兒呢?寵物嬉鬧借代明爭暗斗的戰(zhàn)場硝煙,搞笑詼諧的氣氛中以小見大,錯綜復雜的劇情支線,立住的不僅是龐大的關系網(wǎng)絡,還有世態(tài)百味的鮮活人生。
《錦衣衛(wèi)》的主視覺圖里,“蛐蛐兒錦衣衛(wèi)”風舞陽身著黑衣,心思深沉的梅霜花一襲紅裝。黑為刀,紅為花,放之舞臺,紅線纏繞象征五代帝王的五個圓圈,連接臺側的七把鐵青色刀劍。王權易主時光輪回,到處散落著被命運傾軋的碎片。上方,條凳盡數(shù)側面擺放,“人”字造型堆砌成巨大的墳冢。舞者雙飛燕跨過的,是平平無奇的生活物件,也是社會動蕩中的慘烈過往。
作為音樂劇敘事的重要一環(huán),《錦衣衛(wèi)》使用大量的中國戲曲與民族器樂元素來完成舞臺行動與音樂語言的對應。《籠中斗》《戰(zhàn)與仇》文場彈撥樂器、武場打擊樂器的轉換,作為對白與打戲的自然銜接,也巧妙區(qū)分了不同情節(jié)的緊張程度;《醉燈》中國大鼓恢弘壯闊,風舞陽生父、師父二人死后相見,唱響忠肝義膽的戰(zhàn)歌,激烈的鼓點擂在風舞陽的心上,鳳凰淬火重生;《刀與花》《仇恨之子》則形成呼應關系,風梅互換唱段,彼此回望,小人物的名氏只能留存在曾真心相待的宿命對手的腦海。歌隊功能的設置回顧了戲劇傳統(tǒng),渲染了或高昂或悲壯的群體情緒,是情節(jié)推動不可或缺的一環(huán)。紅與黑或許生來并無對立,新手法與舊經(jīng)典的結合,體現(xiàn)當代創(chuàng)作者的表達選擇。
繡衣春當霄漢立,落英空谷人物非。《錦衣衛(wèi)》帶著探索中國音樂劇特色風格的野心,把握當代音樂劇脈絡,譜一曲云譎波詭的回旋大歌。傳統(tǒng)與流行并存共生,樹立新國潮音樂的風向標,書寫宏大敘述中的平凡人,形成了細膩的時代觀照。(作者為青年藝評人)
評論
- 評論加載中...